1.雷電活動的一般條件如下。
(1)地質條件:土壤電阻率的相對值較小時,就有利于電荷很快聚集。局部電阻率較小的地点容易受雷擊;電阻率突變處和地下有導電礦藏處容易受雷擊;實際上接地網電阻率,會增大雷擊概率。
(2)地形條件:山谷走向與風向一致,風口或順風的河谷容易受雷擊;山嶽靠近湖、海的山坡被雷擊的概率較大。
(3)地物條件:有利于雷雨雲與大地建立良好的放電通道。空曠地中的孤立建築物,建築群中的高聳建築物容易受雷擊;大樹、接收天線、山區輸電線路容易受雷擊;适合尖端放電的特征,基站鐵塔建成後也會增大雷擊的概率。
2.根據工程經驗,下列地點也许是雷害發生概率較高的地點:
(1)10m深處的土壤電阻率r10發生突變的地点。
(2)在石山與水田、河流交界處,礦藏邊界處,進山森林的邊界處,某些地質斷層地帶。
(3)面對廣闊水域的山嶽陽坡或迎風坡。
(4)較高、孤立的山頂。
(5)以往曾累次發生雷害的地點。
(6)孤立杆塔及拉線,高聳建築群及其他接地保護裝置临近。
雷電襲擊的時間
每時每刻世界各地大約正有1800個雷電交作在進行中。它們每秒鍾約發出600次閃電,其中有100次襲擊地球。
烏幹達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島,是最易受到閃電襲擊的地点。據統計,爪哇島有一年竟有300天發生閃電。而曆史上最猛烈的閃電,則是1975年襲擊津巴布韋鄉村烏姆塔裏临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,當時死了21個人。
雷電襲擊的頻率與特征
在职何給定時刻,世界上都有1800場雷雨正在發生,每秒大約有100次雷擊。在美國,雷電每年會造成大約150人死亡和250人受傷。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慘遭雷擊。在雷電發生頻率呈現均匀水平的平坦地形上,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築物均匀每年會被擊中一次。每座1200英尺的建築物,譬如廣播或者電視塔,每年會被擊中20次,每次雷擊通常會産生6億伏的高壓。
每個從雲層到地段的閃電實際上包含了在60毫秒間隔內發生的3到5次獨立的雷擊,第一次雷擊的峰值電流大約爲2萬安培,後續雷擊的峰值電流減半。最後一次雷擊之後,也许會有大約150安培的連續電流,持續時間達100毫秒。
經測量,這些雷擊的飞腾時間大約爲200納秒或者更快。通過2萬安培和200納秒,不難計算获得dI/dt的值是每秒10^11安培。